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教融合辦學的制度邏輯與發展實踐S包養行情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68ced4f3fbc9.25705928.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為專章部署,并特別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強國崛起規律的深刻洞察。國家要強盛,民族要復興,離不開科技強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現科技強國,創新是關鍵,是第一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創新離不開人才,人才是根本,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人才引領驅動。創新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教育,教育是基礎,必須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教融合是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作為中國科學院落實“出人才”使命和“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目標的重要承擔者,不斷發揮中國科學院建制化科研優勢,堅持“在高水平科研實踐中培養高素質的高層次創新人才、以高素質的高層次創新人才支撐高水平科學研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包養網建設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國科大科教融合辦學模式的發展和迭代,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國立科研機構對“出人才”使命的自覺擔當。

科教融合的起源與發展

19 世紀初,德國教育家洪堡創立柏林大學,將科學研究引入大學,使大學成為集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學術組織。19 世紀后期,美國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吉爾曼通過建立研究生院把科教結合培養研究生制度化。美國聯邦政府從二戰期間開始大規模資助大學科研,極大促進了研究型大學內部科教結合制度的發展。19 世紀以來,順應科技發展趨勢與國家戰略需求,傳統大學的辦學理念與辦學模式不斷創新,“科研與教學相統一”理念不斷深化。實體性國立科研機構在產出科研成果的同時,持續強化人才培養功能,通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協調發展包養和互相賦能,實現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包養知識生產模式變化,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高度耦合,使得全球范圍內科教融合呈現出加速趨勢 。其中,國立科研機構與大學之間跨組織的科教融合,有 3 種具體表現形式。

以美國為代表的嵌入模式——國家實驗室與托管大學合作。二戰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出資建立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輻射實驗室、芝加哥大學的阿貢實驗室、加州大學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勞倫斯實驗室等國家實驗室。二戰結束后,為保障國包養網家實驗室的健康發展,美國聯邦政府將國家實驗室托管給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雙方通過托管合同約定雙方的職責 [6]。這是美國國有民營類(GOCO)國家實驗室和研究型大學發展的重要特征。

以德國、法國等為代表的協同模式——國立科研機構與大學協同培養研究生。為適應創新發展的需要,法國在 2006 年和 2013 年先后出臺《研究規劃法》和《高等教育與科研法》,強化科研機構和大學的戰略重組。德國自 2006 年開始實施卓越計劃,其中“卓越研究集群”子計劃支持大學與科研機構和產業界建立“集群”,鼓勵協同創新、共同發展 。俄羅斯于 2021 年啟動《2021—2030 學術領導力戰略計劃》,集中優勢資源,對隸屬于不同行業部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整合重組,為實現俄羅斯 2030 年國家發展目標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以中國為代表的融合模式——同一系統內跨組織科教融合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中國科學院最具典型意義。中國科學院作為國立科研機構,建院之初就將“培養與合理分配科學研究人才”列包養網為三大基本任務之一,率先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率先建立新中國第一家研究生院。2011 年,中國科學院發布《中國科學院教育發展戰略與路線圖(2010—2050 年)》,在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三位一體”的發展架構下,明確提出了“科教融合,協同發展,突出特色,引領示范”的教育發展方針,不斷深化科教融合體制機制。融合模式注重充分發揮國立科研機構大任務、大平臺、大團隊能夠快速集結、緊密合作、協同攻關的組織優勢,將人才培養與國家規劃部署和重大科技任務緊密銜接,在保障完成重大攻關任務的同時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形成了“以任務帶學科、以學科促任務”的傳統,以及“在高水平科研實踐中培養高素質的高層次創新人才,以高素質的高層次創新人才支撐高水平科研”的育人模式。

國科大科教融合辦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制度邏輯

中國科學院的科教融合人才培養實踐,最早可追溯到 1951 年與原中央教育部聯合發布《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中央教育部所屬高等學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自此開啟了高層次人才培養實踐。1958 年成立以“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為辦學方針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 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學院率先成立研究生院(后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建制化體系包養推進從科教結合到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40 多年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國科大不斷創新和完善科教融合辦學體制機制,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培養了 21 萬余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們中絕大多數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為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建立以研究所為培養主體、研究生院為教學支撐的人才培養組織體系

1977 年 9 月,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以及“科學的春天”的到來,為解決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和“四個現代化”建設對科技人才的緊迫需求,中國科學院向中央提出恢復研究生招生、探索建立研究生學位制度等建議,這些建議受到中央重包養網視并迅速得到批準。1977 包養年 9 月,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呈交了《關于招收研究生的請示報告》,其中提出委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籌辦研究生院。1977 年 11 月,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體辦法的通知》,我國研究生教育在中斷了 12 年之后得以恢復。1978 年 3 月,國務院批復,嚴濟慈任包養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成立,這成為我國恢復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標志。1982 年 3 包養網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批準研究生院在對外交流中同時使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名稱。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實行全院辦學,以研究所為培養主體,以研究生院為教學支撐。

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所的先進科研平臺、國家級前沿科研項目及高水平創新團隊,為研究生培養提供了一流的科研創新實踐環境和資源。研究生院建立了系統化的研究生課程教學體系,一流科學家紛紛參與課程開發和課程教學,將前沿包養網科技創新成果納入課堂。這一培養模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兼顧了研究生院的集中授課優勢和研究所的科研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包養養體系,發揮了科教結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溢出”效應,培養了大批活躍在我國科技、教育、經濟、國防等重要領域的高層次人才,為我國科技和教育發展作出了開拓性、引領性重大貢獻。

 更名組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確立“三統一、四結合”的辦學方針

21 世紀來臨之際,世界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創造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包養必須改包養網變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加速產業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中國的科學技術研究要加快從跟蹤、模仿向原始創新轉變。基于以上認識,黨中央決定加快建設面向知識經濟的國家創新體系。1998 年,為響應實施建設包養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科學院全面展開了“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包養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跨地域、分布式、多法人帶來的教育碎片化困境,構建中國科學院統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體系迫在眉睫。在 2000 年 6 月召開的中國科學院教育工作會議全面擘畫了進入 21 世紀中國科學院教育的藍圖。為了適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對人才隊伍的需求,解決研究生分散培養所存在的問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中國科學院實施了研究生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礎上,將當時分散在全院 100 余個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更名組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組建后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由北京的 3 個教學園區、京外的 5 個教育基地、分布全國的 100 余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組成;按照“三統一、四結合”的辦學方針,研究生院實行“統一招生、統一教育管理、統一學位授予”和“院所結合的領導體制、院所結合的師資隊伍、院所結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結合的培養體系”。這一改革,推動了研究生院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促進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包養的規范化、高水平發展。2012 年,經教育部批準,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更名后,國科大進一步深化并確立了“科教融合、育人為本、協同創新、服務國家”的辦學理念,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創建并完善貫穿全過程的研究生招生培養與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開創了中國科學院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新局面,為我國科研機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范例。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科教融合學院,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20包養網13 年 7 月 17 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包養網科學院時指出:中國科學院要牢記責任,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繼續發揮緊密結合科研實踐培養人才的特色和優勢,凝聚海內外一流人才,造就世界級科技大師,培養高素質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將中國科學院辦成大師云集、英才輩出的大學校。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講話,不僅為中國科學院在新時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包養國科大進一步深化科教融合體制機制創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

學院和學系是大學辦學的基礎構架。2014 年 10月,根據中國科學院總體部署,國科大全面啟動科教融合組織建設。2015 年 1 月,國科大按照“科教融合”體制建設的第一個學院——物理科學學院正式成立。該學院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承辦,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半導體研究所、聲學研究所等共同協力承辦,其他與物理學科相關的京外 10 多個研究所參與建設。國科大依托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先后成立了 40 個科教融合學院,設立了 339 個教研室,形成了與院屬研究機構在管理體制、師資隊伍、培養體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的辦學體系。通過建立科教融合學院,確立主承辦和協力承辦研究所的辦學主體責任,促進了師資隊伍建設和育人平臺建設,從組織和治理結構上使得科教融合“扎根”,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科教資源整合和共享機制,為拔尖創新人才培包養養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作為科教融合學院新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國科大實施專任教師制度,遴選、聘請學術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的科研人員參與授課,形成了一支包括 3 000 余名專任教師和近 13 000 名研究生導師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其中兩院院士近 300 人。同時,為了營造追求卓越的學術氛圍、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育人環境,建立了學術榮譽和長聘體系。為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梯隊,啟動特別研究助理計劃。通過以上一系列人才制度改革,組包養網建了一支一流的科教融合師資隊伍。由此,“科教融合”全面成為國科大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

2014 年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為主體,覆蓋本科、包養碩士、博士 3 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由此,國科大開始探索貫通式、長周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國科大本科教育堅持“少而精,特而強”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科教融合辦學模式的特色優勢,實行全程學業導師制,精心遴選院士、“杰青”等杰出科學家,為每一名本科生配備學業導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實驗室,參與科研實踐,實現高水平的個性化培養;從知識體系和人才成長的規律,實行“三段式”培養方式:第一階段,重點學習通識類課程,在學業導師指導下選擇并確定最感興趣的專業;第二階段,重點學習專業基礎性課程,夯實專業基礎;第三階段,開展出國訪學、在研究所完成畢業設計,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科研實踐。通過這種培養方式,切實培養科研志趣高、寬口徑、厚基礎、視野廣、能力強、后勁足的拔尖創新人才。2016 年,國科大本科教育被教育部納入“珠峰計劃”,迄今本科生深造率持續高達 90% 以上。

國科大科教融合辦學模式的主要特征

經過 40 余年的探索與實踐,國科大與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在管理體制、師資隊伍、培養體系等方面實現了實質性融合;在將中國科學院先進的研究平臺、前沿的科研項目和國際一流的師資隊伍等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的過程中,國科大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科包養教融合辦學模式。

 獨具特色科教融合辦學的組織架構

依托中國科學院建制化科研力量而建設的國科大,不僅可以發揮中國科學院各科研院所強大的科技創新優勢,還具備在更深層次的機構包養網與制度層面探索科教融合的條件。

學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和學院院長等由科教融合專任教師和研究生導師組成,具有豐富的人才培養和科教管理經驗,在學術領導、學位評定、教學指導、學科建設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包養網

科教融合學院是國科大實踐科教融合戰略的樞紐。學院由中國科學院高水平研究所主承辦和多個研究所共同協力承辦,學院作為“教育單元”,與多個承辦研究所“創新單元”的優質科教資源進行融合,把教研室建在科研實力最強的實驗室,學院院長由承辦研究所法人代表或院士和資深科學家兼任等。這一系列重要舉措和組織變革,最大限度地激發和提升了研究所參與辦學的自主權和積極性。通過科教融合學院的組織模式,國科大實現了將研究所豐富的科研資源轉化成學院的教育資源,以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科教資源融合共生和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強化了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堅持“三個面向”“四個率先”,以重大任務帶動學科建設

學科專業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載體,學科發展有賴于科學研究的支撐和推動。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組織開展科學研究,承擔了從“兩彈一星”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中國天眼”(FAST)在內的以探測極小粒子到極大宇宙的一系列重大任務;在為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神圣使命中,逐漸走出了一條“以任務帶學科,以學科促任務”的有組織的科研帶動學科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明確提出了“三個面向”和“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國科大學科布局與中國科學院學科布局一脈相承,依照“三個面向”和“四個率先”的要求布局重點科技領域和重大戰略任務,在已有學科體系和學科群建制的基礎上,在專業設置、學科類型、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等方面與中國科學院的戰略部署全面聯動。一方面,在中國科學院的歷史積淀基礎上,重點建設具有特色優勢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學科;另一方面,加強在前沿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和綜合性學科方向設置特色學科,布局了網絡空間安全、行星科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納米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再生醫學等一批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戰略性整合校所科教資源,相繼成立了未來技術學院等一批多學科交叉的科教融合學院;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國科大的學院和學科體系不再是傳統的科層制結構,而是以知識邏輯鏈接的體系。

 以高水平科學家為主體的科教融合師資隊伍

國科大基于科教融合辦學模式的特色優勢,遴選中國科學院最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建設了一支由專任教師和研究生導師組成的科教融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通過實施“崗位教師”制度,使包養網一批來自各個研究所并熱愛教書育人的高水平科學家走上講臺,提升了專任教師隊伍的層次。兩院院士、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首席科學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等高水平科學家,以課程主講人或授課團隊成員的身份授課,把自身的理念智慧與前沿科學進展帶進課堂,使學生站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同時,以“科學家”身份擔任學術導師和授課教師不僅使得科研人員對“科研-教學-學習-創新”的內在聯系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學科理論-前沿進展-科研實踐-科學精神-家國情懷”間的有機融合,這是國科大實施科教融合特色教育的基礎與優勢之一。

此外,國科大還落實科教融合中的導師責任制,完善了師資隊伍建設相關的制度機制,包括規范導師選聘流程,嚴格導師招生資格年度審核;建立導師崗位和招生指標動態調整機制;修訂研究生指導教師工作條例,加強導師崗位責任制;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樹立立德樹人風尚;建立以人為本的制度激勵體系,激發每個個體的創新活力。

 科教融合辦學模式的育人優勢和國際影響

國科大從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規律出發,形成了科教融合的大學治理體系、教育發展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大規模、成建制地培養科技后備力量,貢獻了一種極具價值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建校 45 年來,國科大累計培養了 21 萬余名博士、碩士,1 724 名學士,其中包括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培養了全國約 1/4 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所培養的學生中有 161 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國科大培養的科技創新人才積極參與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海光源、“中國天眼”、“人造太陽”(EAST)、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暗物質衛星“悟空”、X 射線天文衛星“慧眼”、鐵基超導、中微子振蕩模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前沿科學探索并作出重要貢獻,這充分彰顯了國科大科教融合辦學體制機制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的獨特優勢和顯著成效,其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獲得了國內外教育界越來越多的肯定。

長期以來,國科大作為中國科學院落實“出人才”“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使命的重要承擔者,積極倡導、實踐和傳播“科教融合”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的落地、落實。從改革開放之初建立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為我國經濟復蘇加快補足科技人才缺口,到 21 世紀為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整合重組科技教育資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再到進入新時代以來為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深化科教融合辦學體系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國科大始終積極響應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重大需求,不斷包養探索和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

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一體化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不是互相割裂的功能模塊,而是互相賦能的戰略單元。教育是基礎,科技是核心,人才是關鍵。面對把握新發展階段包養、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國科大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工作部署,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好高水平導師隊伍引領作用、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基礎設施的平臺作用,堅持任務帶學科、學科促任務,不斷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育優勢,加強多元主體協同創新,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努力建設科教融合、獨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為發揮好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作用提供人才支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吳岳良、王艷芬、肖作敏、苗建明、楊國強、李浩然、徐中平、牛曉莉、董紀昌、金德鵬、黃輝、林曉、劉繼包養網安,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